• Joomla模板与内容的融合设计
  • 野草工作室一直在用心建站
  • 利用Joomla+SEO提升网络营销竞争力

从台湾教育实践谈加强中小学的国学教育

从台湾教育实践谈加强中小学的国学教育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10-31 17:55浏览量:

 



 叶匡政 


  2008年和2009年,我们分别引进了台湾高中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教材的《教师手册。这是内地引进的第一套台湾语文教材,出版后在两岸文教界都引起很大反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在内地的版本名为《国学基本教材》,是两卷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教师手册》在内地的版本名为《论语高级读解》《孟子高级读解》《大学中庸高级读解》,为三卷本。因为引进这套教材的缘故,我们对台湾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情况作了一些了解。这里想从台湾的教育实践,谈谈内地加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情况。 
  一、台湾基础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台湾的教育历史比较复杂。1945年前,台湾被日本侵占了50年,一直是日式教育,官方语言也是日语。1945年收复台湾后,才开始慢慢肃清日语的影响。1949 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便着手大力推行"重建中国文化"的教育。1952 年,通过《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规定:国民学校把"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则。自此,正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台湾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一切是通过国文教育来实现的。 
    50多年来,台湾的国文教育经历了很多阶段,有过多次改革,这里只能简单地择其精华说说。前些年,在台湾很多小学校门口,有这样的匾联:"当快快乐乐的小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可以说,这两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台湾国文教育的精神。 
  从小学到初中,台湾如今称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在国民教育期间,它的教育目标明晰,就是"培养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所以在其《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首先课程学习时间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年200天授课时间,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其次,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份量,比如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以后每学期递增10%,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另外,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每天要练习毛笔字。比如在《纲要》的能力指标中就要求:"欣赏名家(欧颜柳褚)碑帖,辨识各种书体特色""用硬笔毛笔写出正确而美观的硬笔字、毛笔字""能欣赏书法的行款、布局、行气"。书法成绩计入国文成绩中。 
  在初中《国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弘扬孔孟学说与复兴中华文化》的文章,文中说:"孔孟学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我国学术思想的主流,亦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中华民族所以可大可久,历五千年而不堕者,就是由于我们以仁为本的民族文化,能绵延不绝,日久弥新。"这句话基本道出了台湾重视国学教育的原因。总的说来,台湾国民教育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对学生的熏陶,把立高远志向、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做品行修养高洁之人作为国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到了普通高中,国学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仅制定了专门的《"论孟选读"课程纲要》。在《"国文"课程纲要》中,也明确把国学教育列为它首要的两个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及浅近古籍之兴趣,增进涵泳传统文化之能力。2.研读文化经典教材,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精神。可以看出,台湾的国学教育是从培养学生"社会伦理意识和淑世爱人精神"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所以纲要要求:"吸取古人深思、反省之生活智慧,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上;配合现代思潮,以达新旧传承之目的。" 
  教材上,高中国文有三套教材:《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其中《国学概要》为选修课。《国文》教材中,不仅文言文比例均在50%以上,而且要求高中生具备写作明易文言文的能力。作文教学也体现了重文言文的倾向,这从早年台湾大学联考作文题就可看出,如:《曾文正公云:"风俗之厚薄,系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试申其义》《荀子云:"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试申其义》《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说》《仁与恕相互为用说》等。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与《高中国文》同时教学,贯穿高中三个学年。一般他们的教学安排是:《国文》每周3学时,《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每周1学时,作文每2周2学时。《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也就是我们引进的这套《国学基本教材》,内容为四书的现代阐释。这套教材教学目标主要是阐明儒家义理,并倡导学生躬行实践,所以老师在讲读时,也常常配合历史故事与日常生活事件,阐发其中所蕴藏的深意,使学生能透彻领悟,在动静语默间,达到培养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这套教材的《教师手册》中说明了学习四书的意义:"四书中所讲的伦理道德,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人与人的关系,古今相同,未尝稍变。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学》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基本精神,现代亦未尝稍变。""四书为中国文化的宝典,儒家学说的精粹,非口耳之学,乃身心之学,应教导学生由此学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进而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以有助于个人的立身处世。""儒家思想就是人生哲学……其中心思想是济世安民,以今日观之,仍具有时代意义……此时此地学四书,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为恢复民族自信心,建立和谐的伦理观念,因此教导学生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要其体认中国文化的精博,培养其爱国淑世的精神,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实践做起,以奠定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与国家建设的基础,进而实现社会大同的理想。" 
  而《国学概要》则分为"文字构造与演变""修辞种类与方法""文学体裁与源流"|"史学略说""经学略说""子学略说"等,在整体上呈现了国学的源渊与总体脉络,为学生的阅读及成长后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略的学术指导。 
  高中生的国文总成绩一般按如下标准计算:《国文》与《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属必考科目,占总成绩的50%;作文练习成绩占40%,课外阅读成绩占5%,书法成绩占5%。从这个标准可看出,台湾的国文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是非常全面的。
  近些年,由于"台独"染指了语文政策,使台湾的国文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巨大争议。马英九一直是国学教育的一个忠实扞卫者,随着他的执政,我想台湾的语文教育政策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改变。我们试目以待。 
  二、台湾国学教育的效果 
  前面说过,台湾在1945年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取消了汉语、而且禁说台湾话,当地很多人在家中说的都是日语。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当地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可以说已趋于空白。这使得从大陆过去的很多军政人员,甚至无法与普通民众沟通。在短短几十年里,台湾却发展成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区,这不能不说是国学教育的功劳。 
  从台湾的经济发展看,并没有因为普及了国学教育,就停滞不前、落后于人了。相反,它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经济发展势头。从政治现状看,国学教育也没有影响到台湾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我们常看到台湾政坛的混乱,却很少看到民众的混乱,这在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台湾的国学教育,正是儒家文化所培养的这种社会价值观,使台湾社会能始终保持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局面。我不能说台湾民众比大陆民众幸福感要多一些,但至少焦虑、浮躁要少一些。 
  这些年来,台独的"去中国化"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遭遇了巨大的阻碍,这与台湾五十多年的国学教育也是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同的力量。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记忆与素养,我想在台湾实现国家认同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台湾国学教育的教材 
  因为台湾有50多年的国学教育基础,所以它的教材对儒家文化的阐释也堪称经典。没有台湾50多年的国学教育与实践,没有一些国学教育家的反复打磨和修订,能形成今天这种面貌是无法想像的。 
  比如我们引进的《国学基本教材》就打破了通常的注释模式,将义理相近的章句重新归类,使之相互贯通,更为明晰地阐发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它的注释部分,吸收了历代学者对"四书"释读的精华,择善而从;析论部分,简明通透,令人耳目一新,内容既有经史互鉴,也有直抒胸臆、沟通现代社会经验的论述。在尊重原典的同时,也脱开了古人的束缚。对如何理解和感知儒家文化的精神,尤其是这种精神的现代价值上,这套教材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我们知道大陆的国学研究一直注重校勘与考据,做国学的现代阐释的学者很少,使得中国传统思想的微言大义根本无法进入公共话语平台,更不用说指导普通民众的生活与认知了。市面上虽然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大多带着偏颇的个人视角,很多普及读物,对国学的解释方法是混乱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达是偏颇的。 
  这套教材的可贵之处,是注重与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的结合,非常完美地解读了四书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作了准确阐释,也极具普及性、社会性与现代价值。比如它的每一篇原典后的"析论"部分,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生活经验与伦理意识。从每单元后面的"问题与讨论"我们就可看出,比如在论语"言行"篇后,讨论问题是"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而在孟子"存理克欲"篇后,问题是"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反省现代社会时获得生活的智慧。另外它的表达也是以"中国方式"来解读中国的人文精神,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言说体系。 
  因为教材传达的是一种明确的人生信仰,所以台湾国学教育强调的就是躬身实践,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非常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这里我想引用台北县国中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一次课程设计,我们就会明白台湾的国学教育是如何倡导身体力行的了: 
  一、 课文:《论语论孝选》 
  二、 设计者:江意梅老师 
  三、 主题:躬行孝悌 
  四、 活动设计:记叙文写作 
  五、 课程设计: 
  1. 目标:表达、沟通、分享与实践 
  2. 课程内容、能力指标、计划时间: 
  步骤一: 

背出来: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能口齿清晰,声音响亮。 
  5分钟。 
  步骤二:

译出来:指导学生用白话文解释课文。 
  能依理解内容表达出来。 
  5分钟。 
  步骤三:

做出来:提倡学生务须老老实实在家躬行孝悌一个月。 
  能从做中学习。 
  一个月。 
  步骤四:

说出来:指导学生说出一个月来实践的点点滴滴。 
  注意抑扬顿挫,发挥说话技巧。 
  5分钟。 
  步骤五:

写出来(叙事):写出来躬行孝悌月余后的感想。 
  根据实施步骤写通顺的记叙文。 
  25分钟。 
  六、 学习单设计: 
  1. 先说明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实情)。 
  2. 这一个月来的变化(言语、行为、态度)。 
  3. 因为变化、家庭气氛变化(反思、思考)。 
  4. 因为躬行孝悌这件事,让我体悟到……(感受) 
  □ 反省自己的言行。 
  □ 认真观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 
  □ 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 
  □ 尤其重要的是:实践孝悌不是一个月的事,是终身的事。 
  四、内地加强国学教育的可能性 
  如果比较内地的语文教育和台湾的国学教育,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将"传道"作为目标,可以说是台湾国学教育最明显的特点。 
  而大陆语文教育,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这几年虽然发明了"语文素养"这个词,开始关注语文的人文精神了,但因为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所以教材中收录的作品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是混乱的。你说,把孔子、鲁迅、卡夫卡的作品放在一起学,学生最终相信谁的思想与价值观?结果是,语文越学,价值观越混乱。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一个健康的社会,它60%以上的主流人群,应该奉行的是基本相同的社会价值观,这个社会才能稳定,这个社会中的民众才可能感到幸福。所以国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是为了通过培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来重构一个全体民众可以共享的文化共同体,藉此唤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家认同的新秩序,而这一切,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而教育中只有语文教育能够承担这个功能。所以确立我们语文教育的哲学基础,是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我们的国学教育进入现行教育体制也在成为可能。近年,已有北京、上海、福建等10个省已实行了语文教改,将语文必修课的时间缩短到2个半学期。另外3个半学期,设定为选修课时间。各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校本课程的使用。比如厦门的松柏中学就已经决定使用这套教材作为校本课程了。去年以来,国学如何进入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的热门话题。据我所知,今年教育界就有好几个研讨会探讨的是这个主题。 
  另外各种民间自发的国学教育样式也很多,比如读经班等,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热情。这说明了民众也有对信仰缺失的恐慌,他们在尝试着重新接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与精神,来寻找心灵的寄托。儒家强调天道就在日常伦理中,你只有理解了儒家,才能理解我们的文化中,本来就有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它使人即使在挫折中,也能体会到生的幸福感,它可以时时抚慰你的心灵。儒家自古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心灵的教堂。 
  一百年前中国人还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感。你有个人的记忆,更要有关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这样你才能在现实中感到行动的意义与光荣。这在过去是个常识,后来被人们遗忘了,今天又被一些人意识到了。一个国家要有它的哲学基础,一个人更要有自己的哲学认知,才能安顿自己的心灵,才能在遭遇挫折时也有所寄托。而国学教育教给人们的就是这样的信仰,也是二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的信仰。它不是什么创新,而只是延续,延续这个信仰,我相信并不会阻碍这个社会追求更好的发展。 
  儒家和现代社会,都讲求终身学习。所以无论学校教育,还是民间教育,我们都应该支持和鼓励对国学的教育与传播。无论怎样,多诵读一些国学经典,我们对这块土地就会多一些理解,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也会多一些理解。 
  五、简谈儿童对国学经典的背诵 
  现在很多教育家反对孩子背诵国学经典,认为他们无法理解,背了也没有用。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中国一千多年私塾教育检验过的,可以说是学习文言文最佳的办法。理解可以帮助记忆,但理解不能代替记忆。而能记住的东西,终有一天会理解的。 
  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背"小鸭乖乖"和背"有朋自远方来",难度是一样的。过去的唐朝王勃,六岁能辞章;康有为七岁能属文;粱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这并不是说古人比现代人聪明,而是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智力。有读过私塾的老学者就说过,刚开始背时,是一点不懂,但若干年后,一旦豁然贯通了,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 
  这个"立体的懂"很有意思。现在小学生的学法是,记住一个生字,再记住有哪几种字义,然后记住句子,这只是一种平面的懂。比如说"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每一次的用法含义都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按照我们现在的学法,就是将"仁"的含义归类,然后记住这些归类后的含义,但你读《论语》时,碰到一些词义变化微妙的地方,还会不大懂。如果能熟读背诵了,把有"仁"的句子都记住了,把这些句子的上下文也记住了,那么因上下文关系而发生词义变化的地方,你自然理解了。你不仅理解了它的含义,你还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含义。这就是一种"立体的懂"。这种融汇于血液中的懂,就是私塾教育所追求的精神 

    我们所诵读的四书五经,是经过了近千年的检验,才逐渐确立它在教育中的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所蕴含的思想,也有音韵上的原因。这些篇章大多非常适合记忆。有一些老学者说的现象很值得研究,他们同时上过私塾与新式学堂。最后发觉他们小时背的文言文经典,到老了还记得很清楚,而同时背的一些白话文,倒忘得一干二净。我想很多人有这种体会,就是古人最后筛选出来的这些经典文章,确实在音韵上更适合记忆。要知道,我们的文言文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早已发展得非常成熟了。而我们的语体文,只有不到一百年历史,还是一门非常粗糙的语言。与其让孩子记忆那些毫无美感与意义的白话文,不如让孩子背一些圣贤之言。我想,能记住这些圣贤之言,对孩子总不会有什么害处吧。 
  私塾教育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充分发掘了孩子的记忆潜能。过去十二岁,就要求背诵完四书五经。而且孩子记住的,是让中国人两千年得以安身立命的哲学思想,或者说一种信仰。我想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对他们人格与道德的培养,一定大有益处。有这样的文字记忆,不说别的,就是作文演讲也会比别人多一些素材。而我们今天小学语文所教的那些文章,告知孩子的那些道理,都是不接受学校教育长大了自然会懂的东西。什么"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就可以得到这些生活经验,还用专门的课堂讲授吗?我个人认为这属于无效教育,唯一的用处就是认识了一些字词。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有巨大的欢乐荣耀,也有至深的哀伤痛楚。这一年人们发现,物质世界不能成为人生的全部寄托,心灵的安顿和抚慰对今天的国人来说,尤显重要。二千多年来,传统中国人大多依靠儒家精神来安身立命。儒家虽不是宗教,却安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也使多灾多难的中国度过了很多危急时刻。经过这一年,我们或许能理解到,儒家文化本身就有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贯穿于传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力量使人们在挫折中,也能体会生的幸福感。应当说,这一年,让我们更感受到了加强中小学的国学教育的迫切性和价值所在。


上一篇:家庭教育论文:习惯决定健康,性格决定命运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