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omla模板与内容的融合设计
  • 野草工作室一直在用心建站
  • 利用Joomla+SEO提升网络营销竞争力

让思想品德与社会生活携起手来

让思想品德与社会生活携起手来

来源:本站作者:家促网发布时间:2016-09-14 15:25浏览量: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良好的公民素质作为人的内在需求被高度重视。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品德与社会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是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副科”,非考试科目往往被忽略。众所周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品课是德育的重要环节。思品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每一个思品老师都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想方设法上好这门重要的学科。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验、生活经验,从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谈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生活,让思想品德与社会生活携起手来做到真正的结合。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去重视《品德与社会》
        首先,担任这门学科的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新课标对这门学科的要求,大多数小学思品教师均是非专业教师,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大了解,很多时候《品德与社会》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看图说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的功能就无法表现,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这门课程设置的意义就虚化了,我们的学生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收获和享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这就是新课标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性。既然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我们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原则和小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结果的评价,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情景中,积极地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与感悟,积极地获得心理的阳光快乐与思想的畅快,从而促进学生品德思想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课堂教学与生活并轨
        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其旨在解决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三个弊端。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反映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国外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在上《告别贫困奔小康》这一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给学生讲解课本内容,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到市场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也无法理解小康的含义,这样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上这一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为了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计划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区别,可以事先给学生安排任务,让他们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对象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自己;调查的内容是不同的时期衣食住行的变化。通过这个调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过去那些他们不知道的事,课堂上教师准备不同时期的关于衣食住行的图片,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今昔对比后,让学生谈谈感想,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教导同学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做到情感上的升华。总而言之,品德课教学要立足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社会,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三观。
        三、调动和强化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品德课的浓厚兴趣,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品德课。《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如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其它省市比比面积大小,再用课件展示东、西、南、北不同地方同一季节的气候特征,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方法来了解我国领土疆域之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又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师生互补,提高课堂实效,结果明显。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比如小品表演、快乐竞答、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等等。只要老师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会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定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盐亭县来龙乡中心小学 王泽强
        (四川盐亭教体局陶江推荐)
  

上一篇:提高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益
下一篇:富临实验小学 开展“情暖中秋 爱在校园”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