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10-25 10:35浏览量: 次
13岁前,妈妈的作用无人可替代!
为什么是13岁?13岁,意味着什么呢?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期。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青春期。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从母亲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母亲的思想通过简单的转化,就可以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听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13岁,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是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进入中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岁以后,其业已成型的个性、习惯,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极难改变的。作为母亲,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习点。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马虎、阅读能力差、厌学等等不良现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长大之后日益显现的问题。可其实,这些问题的病根,在孩子13岁以前,就已经成型并根深蒂固。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在此,母亲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此时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顺从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一个孩子是教育不好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孩子在13岁之前可塑性是极强的。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母亲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注:1.在我国,心理学者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1)乳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儿童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2.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妈妈是最好的榜样曾读过这样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某犯人在临刑前,对他的妈妈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我想最后吮一下奶,可以吗?母亲含泪答应了,看到爱子即将被砍头,即使面对成百上千人,她还有什么难堪的呢?于是,悲剧发生了——他,竟然咬下了妈妈的奶头!母亲立时因剧痛昏死过去……在临刑时,儿子只留下一句话,他说,他不是称职的儿子,但他的妈妈也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与以上故事截然相反,在许多名人访谈类节目或成功人士的回忆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些语意相同的话语:“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妈妈曾经这样教育我……”、“我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是的,对于行刑犯来说,假如在他小的时候,母亲能给予他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恰当的爱护和提醒,那么,他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而对于那些事业有成、人生有成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母亲的谆谆教诲、以身作责,他们也定然难以铸就自己今日的辉煌。反观孩子们的两种人生,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样是孩子的母亲,但不同的母亲却可以铸就孩子不同的人生!国外的某研究机构,历经数年通过对千百万孩子的成长历程进行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个与此相同的惊人结论: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通俗来讲,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她)的成长,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着她的孩子!拿破仑有一次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她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拿破仑。“不错!”他说,“母亲的品格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每个人都是由孩童时代走入成人世界的,也许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母亲在孩子的一生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种角色,但有这样一点却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母亲坚强,孩子自然在苦难面前就不会怯懦;母亲善良,孩子自然就会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母亲修养有度、品质高洁,孩子自然会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法每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尽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非常平庸?同样是孩子,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其实,造成差别的原因很简单——是否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曾把父母不宜对孩子讲的语言归为十大类:1.不要威胁,如“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2.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3.不要抱怨,如“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4.不要许愿,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5.不要讽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干出这种事儿!”6.不要恶语,如“你这个大笨蛋!”7.不要责备,如“你总是做错事,真是太糟糕了!”8.不要侮辱,如“你真是个没用的废物!”9.不要压抑,如“闭嘴,不许再说话!”10.不要强迫,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对照以上十类错误的教育语言,你是否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呢?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一句话的问题,当这种语言成为你的一种固有教育手段时,更大的错误、甚至是极难挽回的错误往往就会发生了例如,做家长的常常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却最容易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这个缺点是怎么形成的呢?要知道,凡事有因必有果——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胆子太小。那么请你回想:孩子小的时候,你是否曾用大老虎、大猫等威胁性事物来恐吓他,以便制止他的不听话行为呢?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那么请你回想:当孩子刚学会做事,但做得不够好时,你是否曾经用“笨蛋”、“木头”等话语讥讽他呢?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和自己沟通,甚至总是喜欢隐瞒事情真相。那么请你回想: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是否曾十分习惯用打骂等强硬的方法去管教他呢?……由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任何一种个性与习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根源所在。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或一次无意识的举动,都极有可能给孩子的未来带来太多或好或坏的影响。也许,有的家长会说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这个我是知道的。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既不能打骂,也不能挖苦讽刺,更不能态度强硬,那难道要随孩子的便不成?有效而科学的教育方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的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避讳的语言或行为。可仅仅知道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孩子犯了错误、当孩子出现不良的个性倾向、当孩子不听话时,放任自流是一种最最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既需要母亲和孩子亲密无间,又需要母亲和孩子的错误思想、错误行为斗智斗勇。作为母亲,作为和孩子最为亲密的人,以下几种教育孩子的良方,就是你必须首先知道的。
◆沉默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并坚持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狡辩时,妈妈该怎么办呢?也许,有的妈妈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先进行一大通的批评教育;也许有的妈妈会先问清原委,再进行批评教育。可最佳的方法是什么呢?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时,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沉默。一位妈妈曾经这样写道:元元5岁的时候,一次,由于顽皮,他竟然用剪刀把我刚刚买来的一件羊毛衫剪得到处是洞。我气愤至极,可又想到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于是只得忍下怒气,转身不再理他,暗自考虑着惩罚的方法。元元见我十分气愤却并没有说他,更是觉得不安,跟在我的后面解释:“妈妈,我没有想把它弄坏……”在后来的十几分钟内,他一直围着我转,寻找着和我搭话的机会。对此,我依然沉默以对。没过一会,他便在我身边嘤嘤地哭了,一边哭一边说着:“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见孩子已经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知道,教育的最佳时间到了。于是,我把元元拉到怀里,告诉他错误的严重性……从此以后,元元不仅没有再犯相同的错误,和我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起来。孩子犯了错误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的辩解更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妈妈的适当沉默,不仅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反思时间,更是对孩子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种变相惩罚。
◆ 与孩子“约法三章”很多母亲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行为得不到约束,但说到如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她们心中又觉得很茫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在这里,我们给您一个最有效,且最实用的建议——与孩子“约法三章”。下面这位母亲的成功经验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女儿虽然刚上四年级,但我感觉她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她看书,她偏要看电视,你叫她写作业,她偏要等一会儿,惹得我常常大发雷霆。可强逼终不是办法,看着女儿委屈的脸、不乐意的模样,我也很苦恼。有一天,我趁孩子高兴时说:“我们来约法三章,你先提几条要求我做到的规章制度,只要合理,我保证做到,好不好?”孩子高兴极了,她早就对我提过一些要求,希望我能给她自由。于是,双方协商,约法三章如下:我对孩子的要求是:1.每天回家必须抓紧时间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不许拖拉;2.每天晚上要自觉学习达一小时以上,写日记或弹琴、练书法、读书等;3.不许好吃、贪吃(注意锻炼身体),凡事要讲道理,不能使小性子。孩子对我的要求是:1.进××(孩子名)的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可以进;2.不许强迫××做不喜欢做的事,更不许发火;3.完成每天的任务后,可以自由活动,不许阻止。约法三章后,她果然照章执行起来。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果然自觉了,我也不用再和她大废口舌了。我们常说的约法三章,就是行为学家提出的“行为契约”,即约定和承诺。有效的行为契约可以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促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成功的约法三章能给孩子的行为提供一个外在协助的力量,使孩子逐步走向自我控制。值得提醒的是,妈妈在与孩子“约法三章”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好榜样。否则,已定的规则很可能就会对孩子失去效力。◆尊重孩子的本性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久传不息,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常用事例。生活中,许多母亲在分给孩子东西的时候,也会不失时机地用这种办法考验孩子、教育孩子。但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遇到同样一种情景:孩子们都争着要大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全美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作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其中有两位都谈到了母亲分苹果的故事。一位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红红绿绿、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要其中又红又大的那个时,弟弟就抢先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把大的给弟弟,小的留给我。”妈妈听后,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大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一位白宫的着名人士说:一次,妈妈买回几个苹果,我们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孩子们,我们来一场竞赛,谁做的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于是,妈妈把草坪分成三块,让我们修剪。结果我修得最快最好,妈妈把最大的苹果给了我。从此,我就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孩子想得到最好的,那是孩子的天性,天性无对错。而当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一种大大的错误,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像孔融那样的神童太少。作为母亲,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利用孩子的需要,正确引导,让他们懂得公平、懂得索取与付出的关系,帮助他们成长。◆纠正问题要及时一棵参天大树,长了一个小枝杈,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当它长成一个粗大的枝叶,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难。同理,当孩子的某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就应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没有纠正,等到它已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往往会事倍而功半。◆允许孩子犯某些错孩子的错误可分两种,一种是必须立即纠正与引导的,如打人、骂人、乱丢垃圾、欺侮弱小等等,这种错误一旦放任,以后就将难以“收拾”;另一种是应该允许孩子犯的错误,应让孩子在尝试和实践中自行纠正。例如,当4、5岁的孩子还经常要成人喂饭,跟他讲道理、鼓励、表扬等等很多办法都用尽后还没效果时,我们可采取不喂饭,让其知道饿肚子的感受。孩子肚子饿了,自然会找东西吃。又如,孩子在第一次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打烂了碗碟。这样的错误,在孩子多次实践后自然会不再发生。孩子犯错误的过程是不断改正错误、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假如不给孩子机会,而是一味地帮他或严声怒骂地制止,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方法的乐趣,也会使孩子变成懒于动手、不敢尝试、习惯依赖的人。◆做孩子最好的榜样某母亲带着她两个兴高采烈的孩子来到剧院的售票处。“我要买3张票,1张大人票,2张儿童票。”她对售票人员说道。“女士,6岁以上的孩子要半票,6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免费入场。”“那就买2张票,我最大的孩子今天刚好6岁,另一个还不满4岁。”售票员将戏票递给她,忽然笑着说道:“其实,你如果不说,我根本看不出你的孩子已经超过6岁。”“可是,我的孩子们知道。”这位母亲正色说。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孩子出生以后,其最初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家长而来的。因此,母亲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例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妈妈就首先要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成绩来;要求孩子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妈妈自己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由以上几点,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教育出好孩子,就必需要有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母亲只有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基于此,本书的创作,也正是紧紧围绕着“教育方法”而写作的,涉及孩子的心理、习惯、个性、学习、沟通等多个方面。希望所有阅读此书的母亲共同努力,一同倾力打造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总的来说,他们是——好游嬉的;好奇的;好群的;好模仿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成功的;喜欢别人赞许他的。——中国教育家
陈鹤琴引语孩子的大脑里都装了些什么?性格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相同吗?妈妈教育孩子的良机有哪些?妈妈教育孩子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妈妈最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孩子的心里,都在孩子的大脑中深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并且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孩子成长见证者的母亲,迫切需要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适度,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成人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心理一孩子的大脑中都装了些什么孩子的大脑中都装了些什么呢?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人和孩子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美丽而纯洁的‘海洋’。”在孩子世界里,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喜欢和小动物说悄悄话,喜欢为布娃娃洗脸、穿衣服……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爱憎分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只有“是”与“非”;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有些事情在成人的眼里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是真实和正常的。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妈妈从“陆地”走向“海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首先,妈妈应当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与他们进行交流。妈妈们应该知道,从2、3岁开始,孩子的独立意识就开始萌芽了,这时候孩子经常会说“我自己做”;到了10岁左右,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水平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关注自己、评价自己,又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形成“成人感”和“独立感”。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保护,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抗。其次,妈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孩子的身体成长的同时,他们的心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从动作上他们已经能自如地独立行走,手部的动作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可以独自吃饭、玩耍。3岁儿童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分清楚“你、我、他”。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世界。
1.学习和模仿幼儿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心理阶段,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总是不停地问为什么。这个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能够将刚刚听到的话,立刻想起并加以模仿。因此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也很强,如果这个时候教孩子识字,效率会很高。当然,孩子也会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如当发现别的小朋友发脾气、胡闹、说脏话时,他们也会因为新奇而模仿。这个时候,妈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表现出好奇和大惊小怪,因为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新鲜感,从而助长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2.
有表达欲望幼儿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一些新奇的东西。如,他能告诉妈妈刚刚看到的小狗,在马路上奔跑的汽车等。对于孩子来说,表达是一种自然的喜悦,因此,妈妈一定要抽出时间、拿出耐心听孩子表达。
3.反抗心理提到2、3岁的孩子,大家几乎都会提到“反抗”二字。这个年龄的孩子反抗外来的一切,妈妈喂他吃饭,他会心不在焉地摇头说“不吃”;妈妈给他洗澡,他会跟妈妈玩捉迷藏,“不洗”;妈妈让他上床睡觉,他偏偏找理由说“不睡”……孩子的这种反抗情形,自两岁半起将持续半年甚至一年之久。对于孩子的这种反抗心理,家长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能禁止孩子做一切事情。最好是与孩子订立规则,如,虽有美味可口的点心摆在面前,也得先去洗手才能吃;即使经过孩子喜欢的玩具店,也得要他忍耐等到约定的日子才买给他。如果妈妈能够慢慢克制住孩子的欲望,孩子的反抗心理会减轻很多。学龄前(4~6岁)3岁后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大脑重量已达到1000~1300克(成人为1400多克),这是脑功能健全发展的保证。如果说幼儿期发育主要表现在日常行为和运动方面,那么学龄前期则会更多地表现出智能发育。1.
语言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如,他们会对天上飘走的云彩说:“请再来玩。”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地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是4、5岁孩子心理最突出的特点。5岁左右,孩子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会互相夸耀:“我坐过碰碰车”、“爸爸给我买了把冲锋枪。”孩子与同龄人之间可谈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但是,话再多的学龄前孩子,在外面就可能不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妈妈不要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只要让孩子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2.
思维和想象能力学龄前的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并且根据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学妈妈给孩子喂食、扮老师教学生学习、扮演医生给病人看病等。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还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直觉性,往往只根据事物外在的表象作出判断。这个时期,孩子已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这表现在他们的游戏、绘画、手工、讲故事等活动中。日常所见所闻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他们会模仿成人学开汽车、学打仗游戏、玩过家家……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活动的目的性、创造性也会相应增强。3.
情绪和社会性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已相当丰富,且十分容易表现出来,不太稳定,缺少控制,通常对鬼怪以及黑暗等有恐惧心理。此时,孩子已经出现如道德、理智等一些较高级的情感,能遵守一般行为规范。另外,孩子5岁后,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积极评价的儿童会比较自信;而经常受到否定、消极评价的儿童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这些脾气、性格、情绪、行为的特别表现,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4.
以“自我为中心”学龄前孩子的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叫做“自我中心”。许多孩子只知道“我要”、“我有”,而不能脱离自己的立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一个孩子告诉他的老师:“我有个哥哥。”当老师再问他:“你哥哥有弟弟吗?”他却说:“没有。”另外,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提醒过他多次,他却屡教不改、一犯再犯。其实,这往往也是由于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而造成的。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在6~7岁后一般就会改变,他会慢慢能够体会别人的感受。但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发展水平,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就会比较迟缓。因此,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家长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包括对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学龄期(6~13岁)学龄期孩子的心理,看似比较平静,其实很复杂,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妈妈,要有预见性,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们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1.
认知特点小涛已经上四年级了,最近很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下降。妈妈经常与他谈心,从明确学习目的讲到端正学习态度,从个人的前途讲到祖国的未来,费尽了心思和口舌。小涛每次都瞪着大眼睛听,但听后就是不改,气得妈妈不知道再怎样教育他。学龄期孩子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即使到了五年级以后,孩子的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妈妈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成功人士的故事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像小涛妈妈那样,苦口婆心讲了许多大道理,孩子听不进去,只能以没有效果而告终。2.
情感特点“妈妈,我们班好多同学作文写得可好了,他们都是在网上查的资料。”三年级的小雪放学刚回到家便对妈妈说。“是吗?他们都查得什么资料了,跟妈妈说说。”妈妈感兴趣地说。“妈妈,咱家也买台电脑吧,这样学习也更方便。”小雪转移了话题。“你现在还小,妈妈一定给你买好不好?”妈妈想了想说。“不好!”小雪生气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从此好几天没有理妈妈。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学龄期孩子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会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学龄前孩子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他们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例如故事中的小雪,因为妈妈没有答应给她买电脑便好几天不理妈妈,这些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学龄期这个阶段,妈妈们没有必要为孩子的情绪波动太大而着急,因为随着孩子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在总体上说是平静而愉快的。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其情绪总体上有以下特点:情绪的稳定性在增长;情绪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在发展;道德情感逐步发展起来。3.
行为特点小迪最近有了新的爱好,就是收集《水浒》卡通卡片,为了收集更多更全的卡片,他不惜花钱买,甚至用自己心爱的电动玩具与别的孩子换。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就问他:“你知道梁山好汉中有几只虎吗?”“有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其他的想不起来了。”“我来告诉你吧,梁山好汉中共有十只虎,他们是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病大虫薛永、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母大虫顾大嫂。那你知道好汉中有几条龙吗?”妈妈故意问孩子。小迪摇摇头,但他对此非常感兴趣,便开始阅读小说。从那天起,小迪爱上了读小说,也不再去收集卡片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有了比较长远的目的,行为可以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了;他们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也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孩子行为的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往往在“果断”中露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妈妈必须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行为的特点。故事中小迪的行为就有很强的盲目性,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受同学的影响,开始喜欢上了收集卡通卡片。但是在妈妈的正确引导下,他很快喜欢上了阅读。在学龄期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一个明智的引领者为他们引领方向。4.
个性发展特点上四年级的王阳有个小本子,有一天,他给妈妈看他的本子,里面竟然有他“发现”的二十几条数学“定理”。妈妈看后,发现儿子的总结有些是错误的,但大部分是正确的。于是,她给王阳买了好多数学方面的课外书,鼓励孩子学好数学。学龄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阶段,妈妈们要留心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兴趣、爱好的倾向,及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任何两个孩子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点完全相同。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不管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妈妈都要小心地培养和呵护孩子的兴趣。5.
自我意识特点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因此,妈妈要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完小学阶段。作为妈妈,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吗?孩子放学回家后,是静静地回到房间里去做作业,还是跟在你的屁股后面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是热情地招待,还是缩回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与别的孩子接触时,孩子是主动大方,还是忸忸捏捏地放不开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性格的不同表现。是不是性格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就应该不同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典例。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随便实行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有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孔子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您说‘有父兄在’;而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回答他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答案呢?”孔子说:“冉有做事往往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子路的勇气一人抵几人,敢于作为,所以我让他慎重。”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除了他诲人不倦外,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因人施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母亲,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材。然而,总有妈妈抱怨“教育孩子怎么就这样难呢”、“教育孩子可真是件苦差事”……持有这类观点的妈妈应该反醒了,你真正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吗?如果妈妈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教育孩子真的有那么难吗?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妈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首先,妈妈应了解孩子的性格。所谓“性格”是一种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优柔寡断、刚强、懦弱等,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格和气质一样,也有一定的可塑性。妈妈在判别孩子的性格时一定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一时性的、偶然性的表现不能被认定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的、带有本质性的表现才能被认定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提到因人施教,很多妈妈都认为,因人施教就是个别教育。其实个别教育并不等于因人施教。道理很简单,每个妈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对一的个别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却并不一定适合孩子。所以因人施教在本质上讲,并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而在于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于孩子。活泼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分溺爱川川生来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老师和邻居们都很喜欢他。但是,川川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活跃了,总是坐不住,妈妈经常怀疑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一天,川川妈妈的同事搬了新家,妈妈带川川一起前往祝贺。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到了朋友家,川川仍然像在自己家似的四处乱窜,一点也不知道收敛,不一会儿,便把同事家的新花瓶打碎了。同事碍于情面,并没有责备川川,但是川川妈妈总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川川属于典型的活泼型性格,这种孩子的特点是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这类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强,即使面对很多陌生人,他们也敢大胆地说话和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这种类型的孩子自控能力极差,常常会出现闯祸的现象。对于活跃型的孩子,如果妈妈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因此,如果这种类型的孩子闯了祸,妈妈应该及时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让孩子及时纠正。如故事中的川川,妈妈就应该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只花瓶,亲自送到同事家,并真诚地向人家道歉,这样川川才能尝到闯祸的滋味,进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另外,这样做还能使他从小就具有责任感。腼腆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于心急龙龙上一年级了,但是让妈妈一直很着急的是,他总是很腼腆,不会主动和老师和同学们讲话、家里来了客人就会躲进自己的房间。有时,他心里有事情,宁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去解决,也不和妈妈讲。腼腆型性格的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对于这类性格的孩子,妈妈不要为他们的不活跃而过分心急。因为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感到心里不踏实,有时还会因信心不足而徘徊不前。对于腼腆型性格的孩子,妈妈最好用表扬和鼓励法让他们去做事情。以故事中的龙龙为例,妈妈可以经常找机会表扬他,“今天楼下的王叔叔夸你了,说你主动跟他打招呼,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龙龙长大了,知道给客人拿水果了”……另外,妈妈一定要试着与这种类型的孩子沟通,因为把一切事情都装在心里,将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龙龙,今天班上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什么看法呢?”……当沟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乖巧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高要求小星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他的生活、学习从来没有让家长多费心。用小星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在静悄悄中进行,小星也在静悄悄中长大了。”但是,有一天,妈妈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在前十名徘徊也不行,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妈妈给小星定了一个目标:向第一名挑战,并给他做出了相应的学习计划。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月考中,小星的成绩竟然一下子降到班里的第20位。妈妈很迷茫:为什么越订目标,孩子的成绩越下降呢?乖巧型的孩子不活泼,也不腼腆,但他们的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少大声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所以有时妈妈们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其实,妈妈们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一种不好的后果:如果孩子觉得压力过大,往往会影响他们能力的发挥。而且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其实,小星的妈妈没有必要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的成绩可以说已经不错了,妈妈只需要让孩子明白:你的成绩是不错,但还不是最好的,凭你的能力还可以做得更好。然后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成绩排在你前面的那位同学很棒,不过凭你的能力,妈妈相信你下次考试时一定能超过他的。”这样,孩子抱着轻松而又有压力的态度去学习,效果会好得多。问题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多责难皮皮是个有名的“问题孩子”,老师经常向皮皮的妈妈告状:“他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故意在女同学的衣服上画画、还经常把我的教鞭弄断后收藏起来……”妈妈每次回到家后,都会把他狠狠地打一顿,但是这顿“体罚”的有效期只有两天,两天之后,皮皮又恢复了原貌。问题型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操透了心。这种孩子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等孩子慢慢地长大,还会出现狂妄自大、厌学、打架、早恋、上网成瘾等现象。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多与孩子交流,从正面入手,用悄悄话教育孩子如何克服“问题”,帮助孩子从小就能分辨什么可以做,什么则不可为之。对待这样的孩子,妈妈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给他过多的责难,如皮皮妈妈听到老师的告状后就“体罚”皮皮,这就是种非常错误的做法,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叛。当然,妈妈也不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自责型孩子的应对策略——多夸少责这类孩子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或者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当孩子做错事情或者未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自己会先把自己责备得体无完肤。这种孩子的自尊心极强,如果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妈妈要格外小心,也许不经意间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当这类孩子犯错或遇到失败时,如考试没考好,妈妈千万不可说一些有损孩子自信的话,如“我早知你是难成大器”、“这次测验你又不及格”、“妈妈对你实在很失望”。其实,妈妈可以用夸奖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拿出信心去努力,如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次考试你竟然前进了两名,妈妈真为你高兴。虽然这次你还是没有及格,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妈妈敢保证你下次一定能及格。宝贝,你有信心吗?”这样,孩子听后不但不会过分地责备自己,还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生活中,有的孩子很懂礼貌,见到小区里的叔叔、阿姨总会热情地打招呼,而有的孩子总是不懂事,一会儿破坏公共设施,一会儿欺负比他小的小朋友,大人们见到他总会摇着头说:“太调皮了!”;有的孩子很积极,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地预习,而有的孩子做事总是很拖拉,迟到、完不成作业……同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距,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除去特殊情况,每个孩子的智力都是相当的,孩子之间因智力引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反,后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差距。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所以,妈妈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犯哪些错误。其实,只要妈妈们用心观察便会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犯这样一些错误:错误一: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我要功能更多的文具盒”、“我要吃肯德基”8岁的小贝经常任性地向妈妈这样喊。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她就会生气地大哭大闹,再不行就以不吃饭、不上学来威胁妈妈,大有不满足要求誓不罢休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况,妈妈通常是无奈地向她妥协。为什么孩子总是任性地向妈妈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并且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已经把妈妈的心思摸透了。他们明白,很多时候,妈妈口中的“不行”并不是真正的“不行”,仅仅是“可能不行”,而且这种“可能不行”可以迅速地转换成“行”,只要他们拼命吵闹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孩子逐渐掌握了拼命哭闹这个控制父母屡试不爽的绝招。由此,孩子也将养成很多坏毛病,如任性、贪婪、虚荣等等。一位妈妈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为了改掉孩子任性、耍赖的坏习惯,每次我带他去买东西前,都要先列一个清单,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妈妈和你都只能买清单上列出的东西,你监督妈妈,妈妈也监督你,好不好?”“好呀。”孩子满口答应了。然而,到了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诱人商品,孩子早已忘掉我们的清单,他向我提出了一大堆要求,从糖果到图画书,我都一一拒绝了。但是,就在准备付款的时候,孩子的目光被一个很可爱的小瓶子吸引了,里面装的是口香糖,他用可怜的眼光看着我:“妈妈,我要那个糖。”我故意不理他。“妈妈,我真的想要。”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并引来了很多目光。我有点尴尬,但还是没有理他。他看到我的态度很坚决,知道是没有希望了,只好默默地跟在我的后面。回到家后,我批评他,并且拿出清单跟他一一对照,确实,我们一件东西都没有多买。从那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在买东西方面向我提出过无理要求。很多时候,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由妈妈的态度决定的。这位妈妈的日记,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育子真理:一旦已经给了孩子“不行”的答案,就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妈妈总是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就妥协,这就是在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并坚定了孩子耍赖的信心。错误二:用物质来弥补亲子时间的不足帅帅的妈妈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最不缺的就是钱。由于她平时经常忙于应酬,所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过,只要一到周末她就会带孩子出去玩,无论孩子提出何种要求,都会给予满足。生活中,像帅帅妈妈这样的妈妈很多,她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心里感到惭愧,于是她们会给孩子买很多各式各样的衣物、学习用品、零食等,一是慰藉自己,另一方面是想千方百计博得孩子一笑。其实,这种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如果经常让孩子从物质中得到补偿,他们会认为妈妈觉得钱很重要,那么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把物质看做是至高无上的,从而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而且,他们还会养成不把向妈妈要东西或提条件当回事的习惯。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3岁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青春期之后父亲的作用则更大。所以,在孩子13岁之前,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妈妈真有工作要忙,或者像帅帅的妈妈一样有自己的事业,那妈妈就应该把这些情况讲给孩子听:“妈妈真的好想陪你,可妈妈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等完成后再补偿你。”但是,尽量不要用物质来补偿。每天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现在在干什么,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在惦记着他。错误三:孩子没有必要做家务雯雯已经上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爱劳动,每当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她都找借口请假,或是找一个很轻松的活慢慢地干。当老师把她叫到一边,很真诚地劝她要热爱劳动时,她却很不耐烦地对老师说:“我在家里从来没有劳动过,我们家劳动的事情从来都是妈妈来做。”老师把雯雯的话转告给了雯雯的妈妈,雯雯妈也无奈地说:“这孩子从小就懒,没有办法。”“世上没有天生的懒孩子”,家务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怕孩子累着,常会以“孩子太小不会做家务”为理由;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妈妈又认为干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所以不要求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即使孩子有干家务活的愿望,也会在妈妈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泯灭。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它会诱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妈妈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见,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劳动是有益的,它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等。因此,妈妈们该放手时就放手吧,不要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包大揽,适当地给孩子布置一点家务劳动,给孩子一次施展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有权利参与家庭的各项活动,妈妈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不让孩子做家务,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实际上是把孩子隔离于家庭之外。相信,智慧的妈妈们永远不会这样做!错误四:不尊重孩子的隐私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然而,很多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监听、偷看日记等。可如果妈妈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而一个多星期都没有和妈妈说过一句话,最后妈妈无奈,只好向她的老师求救。一个12岁的男孩子,因为妈妈未经他的允许动了他的东西而和妈妈大吵一通,然后离家出走。……很多事实都证明,妈妈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妈妈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破坏了。那么,妈妈怎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隐私呢?首先,在生活中,妈妈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妈妈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妈妈就不要偷看。其实,当妈妈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会尊重妈妈,从而把妈妈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妈妈谈起。另外,当妈妈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敲门,并礼貌地问他:“我可以进来吗?”当孩子写日记或者写信时,如果妈妈想看,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妈妈可以说:“孩子,在写什么呢?妈妈可以看看吗?”当妈妈想帮助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者书包时,最好让孩子知道。妈妈应该说:“让妈妈帮你收拾,你看好吗?”错误五:滥用表扬现在很多妈妈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她们常常把表扬孩子的话挂在嘴边。这样做,对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非常有帮助,但与此同时,太多的表扬则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一个9岁的小男孩,能言善辩,见多识广,他的妈妈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孩子聪明,所以他在别的同学面前总是很骄傲。一次,老师让他回答问题,由于他没有注意听课而没有回答上来,因此老师很自然地说了他两句。就因为这件事,他难过得要命,说什么也不想再去学校上学了。后来,经过老师耐心反复的劝导,他才放下了思想包袱。妈妈的表扬,切记不能滥用。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如准时完成作业等)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另外,妈妈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地、明确地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一个小女孩拿着一幅她刚完成的画作让妈妈看,妈妈认真地看了一会儿对她说:“你的小鸟画得真细致,花的颜色也很鲜艳,整幅画看起来非常协调!”说完,妈妈还在认真地欣赏,一会儿又对孩子说:“天空中还有一块空白,如果你在那儿添点什么,这幅画就更完整啦!”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又高兴地画了起来。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在于,明确说明孩子什么地方值得表扬,并且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样,孩子会因为妈妈的表扬而受到鼓舞,同时妈妈指出的不足也让孩子确立了新的目标,并使她逐步明白:只有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错误六: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孩子,自从有了你,妈妈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一次电影。”“要不是因为你,妈妈现在可能早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了。”“因为你,妈妈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话,一些妈妈经常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想以此来打动孩子,引起孩子的可怜,从而让孩子听话。有时,妈妈的这种办法确实能使孩子听话。但是,如果妈妈经常性地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却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来度过一生。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小菲的妈妈一说起女儿就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她就不给我们争气。你看,我们同事的孩子,比她还小一岁,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别人行,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行呢?”每当小菲听到妈妈这样说时,她就一肚子委屈,她经常偷偷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从记事起,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看到别的孩子画画画得好,她就说我没出息,让我也学画画;看到别的孩子小提琴拉得好,她又让我学小提琴……一年之内,我学了将近五种特长,结果什么也没学会。为什么妈妈总能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就是看不到我的优点呢?”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点,能力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妈妈们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巨大的伤害,很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萎靡不振,从此消极待世。错误八: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小雪今年读四年级,今天中午,妈妈还没吃完午饭,就见小雪哭着跑回家,并告诉妈妈:“我不去上学了。”妈妈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也不理妈妈,只顾伤心地哭泣。后来,妈妈劝了半天,她才说出了原因:今天有同学说她丑。小雪在班里担任班长,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她从小乖巧懂事,接受的都是掌声和鲜花,别人的赞扬声络绎不绝,家人对她更是宠爱有佳。显然,同学说她丑,这个事实让她无法接受。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安宁的成长环境,不愿意让孩子吃太多的苦。因此,他们除了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父母已经为孩子把这些烦恼的事情摆平。如此,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就被完全剥夺。其实,家长们这样做并不是为孩子好。在家长完全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他们不能经受任何的挫折和失败,因此他们长大后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错误九:经常对孩子说“你真笨”一位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嘟囔着小嘴对妈妈说:“妈妈,这次考试我不是第一!”而这位妈妈则是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对孩子说:“你在妈妈眼里始终是最好的!”很显然,这位妈妈是在赏识和鼓励孩子。孩子听到妈妈的鼓励之后肯定会信心大增,从此为下一次能取得好成绩而努力。但是,如果此时这位妈妈用一种相反的态度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那么容易的题你还答错,真是猪脑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时,妈妈就给孩子戴上了一个“猪脑子”的帽子,使他认为自己从小就笨,他还怎么能去争取好的成绩呢?如果孩子自幼就有一种不如别人的心态,没有信心,等到真正遇到失败时,他就会把“笨”作为理由,他就有了一个护身符:我天生笨,所以我不努力!有些妈妈经常会说自己的孩子“你真笨”。其实,从脑生理学的角度看,正常人的头脑并没有天生好坏之别。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头脑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呢?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的思维永远是活跃的,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却会在无意识中让自己的头脑变得闭塞僵化。可见,一个认为自己笨的孩子,自然而然其头脑就会处于闭塞状态。因此,妈妈们,请千万别再用“你真笨”这三个字去束缚孩子的头脑!错误十:不能抓住教育的“重点”孩子要和朋友去玩,妈妈交待“可以去,但是下午5点前一定要回来”,然后送他出门。可是,5点了孩子却没有回来,超过了约定时间20分钟后,孩子才回到了家。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母亲会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守约定:“说好5点回家,就应该准时回家!下次再不守约定就不准出去玩。”“为什么不遵守约定?说好5点回来就要5点回来,老是说谎怎么能成为有信用的人!”其实妈妈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想想,“不可以不守约定”、“说谎不能成为有信用的人”这些孩子早已经知道的道理,却并非是本次教育的重点。此次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如何才能遵守约定,这才是妈妈应该提出具体建议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清楚地知道“5点要回家”,可是玩过头就忘了。而迟归后母亲关于不守约定的斥责,并不能使孩子学到任何道理。如果此时妈妈提出建议,让孩子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回家,这才是有效的教育。比如,下次可以让孩子戴5点钟会鸣叫的手表出去玩;或者说“5点钟妈妈去接你”;或者告诉孩子:“下次去朋友家玩,如果在约定的时间不能回来,要打电话跟妈妈说。”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才是抓住了重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打仗要
上一篇:游戏也能磨练孩子的性格
下一篇:用慧心“经营”孩子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