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omla模板与内容的融合设计
  • 野草工作室一直在用心建站
  • 利用Joomla+SEO提升网络营销竞争力

让孩子学会体贴他人

让孩子学会体贴他人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10-25 10:33浏览量:

 

现象

晚上,11岁的女儿爬到我床上腻歪:“妈妈,你得为我花多少钱哪!”我很奇怪,她怎么冒出这句话,只听她一一数来:“我每天要坐两次车花两块钱,你还给我交学费、买衣服……你得花多少钱哪!”原来她在计算我抚养她得成本。她总是非常自发地表达想法,主动地想一些问题,并积极地去做。别人问我,你孩子怎么这样懂事啊?其实,她现在的状态,完全是我做“名师“教出来的。

性格养成:平和的妈妈,不会带出刻薄的孩子

孩子尤其是女孩般的性格,多半与母亲相似。母亲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这孩子,为孩子提供具体的模本。

在我的女儿眼里,从来没见过妈妈歇斯底里、吵吵嚷嚷。妈妈如何对待爸爸、邻居,对待生活和工作的麻烦、对待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问题,她都看在眼里。我喜欢听来龙去脉,然后以道理去分析。我不会不明所以就暴跳如雷。以常态去对待愉快和烦恼。坦然接受阳光和黑暗,孩子就不会在挫败面前一惊一乍。我对她强调:这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去追求,比如积极、乐观、豁达、一定的包容度。就这样,它们成了我女儿的鲜明性格。

培养自立:让孩子承受眼前之苦,走自己的路

女儿上学的第一天,我就让她学着照顾自己。上学前一天晚上和她一起装书包,我提醒孩子自己做。陪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让她按课程表装书包。在学校,老师交代的任何事情,都记在记事本上。写作业也必须独立完成,除非有不会的题目需要大人帮忙。而这中间如果因为马虎、忘事或者偷懒而出现失误,哪怕是迟到,都由她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

如今后的她,每天放学走两站路回家,回家自己写作业,睡前自己刷牙、洗脚,自己整理衣物。所做这一切,她都没有让我们帮任何忙,甚至不用提醒。她也有过手忙脚乱,有过埋怨,但因我的陪伴和鼓励,她从不适应慢慢过渡到从容应对。

批评技巧:用讲故事或交流的方式进行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错误需要大人指正。有的可以当时指出来,有的则需要在一定的积累后一次性说透,因此要寻找恰当的机会。有一段时间,女儿受不了批评,动不动拉下小脸。在她心情好的一个下午,我特意出了一道作文题《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快,她写完作文了。她联系自身,说出面对批评时的心理,并意识到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时不对的。

我还通过讲故事来对她旁敲侧击。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孩子会有冷静的思维和理智,而人物身上的问题正是孩子的问题。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稳扎稳打,寻找机会,是我批评孩子的一贯做法。

心理学家指出,对成年人的表扬与批评应把握5:1的比例。因此,虽有批评,但同样更需要鼓励,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行为和成就,使孩子有动力做得更好。

了解社会:接受美好的事物,也不回避阴暗面

有人说,孩子还小,不应该看到阴暗的东西;有人说,要多给孩子讲那些阴暗面,让孩子有提防的心理。我觉得,取中间道路更好。在孩子四岁时,我就养成了给她读报纸的习惯。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我读的范围和话题也在不断调整中。坏人如何骗小孩打开家门、在大街上如何面对陌生人、火场逃生自救、常见的公共标志符号、一个孩子如何成为大盗、一对母女的感人故事、灾难后的人们……美好的、感人的,愤怒的、恐怖的,各种新闻我都会回家读给她听。

有段时间,少数地方出现了教师性侵害女学生的案子,而且大都发生在小学。我不能以吞吞吐吐、闪烁其辞的口吻谈这个问题。我指出男教师不能对女学生做什么事情,遇到这类问题应如何处理。我还顺便教给女儿面对校内的性侵犯、校内外抢劫、陌生人的求助、独自在家时的自我保护、与人交流时不能透露的一些家庭信息等生活常识,使孩子一旦遇到麻烦时知道如何面对。

关系定位:和她一起面对生活,让她学会体贴他人

女儿9岁的一天,我带她来到一个柜台前,准备给她买双鞋,发现价格比较贵,打算放弃。孩子嘟囔了一句:“嫌贵啊?”那语气让我心里非常不高兴。我决定让她参与财务支出。以后每次出去买东西,都让她拿着钱。由她付账、计算总支出。一段时间后,她说:“妈妈,我们每天都花很多钱,是吗?”我回答:“是啊,所以妈妈要拼命工作。你那天说的话很伤我的心,我就是嫌贵也没什么不对啊……”她抱住我的腰惭愧地说:“妈妈,是我错了……

总之,凡是能让她做的事情我都会请她参加。比如在扫地、擦地和收拾厨房,系着围裙,把橱柜的每个台面都用洗洁精和清水擦干净,餐具也洗得闪闪发光。我们一起验收成果,用DIY的水果蔬菜沙拉作为犒劳。

无论是谁,都喜欢被依赖、被需要的感觉。其实,孩子也一样。适度地被大人需要,她会觉得长大了,被认可了。因此,让她做一些自以为帮助了大人的事情,能培养责任感,让她学会照顾他人。平等、合作、联盟、互动,应该是当今比较科学的新型母女关系。


上一篇:儿子,你真棒!
下一篇:对付孩子网瘾有“三招”